分子生物學
- 詳情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分子生物學
(1)引物設計與合成
qPCR實驗中,引物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引物的合適與否與擴增效率是否達標、擴增產物是否特異、實驗結果是否可用等息息相關。設計qPCR引物時,通常要留意以下幾點:引物盡量要跨內含子設計、產物長度100~300 bp、Tm值盡量接近60℃且上下游引物盡量接近、引物末端最好是G或C等等。
1. 引物跨內含子設計
在設計qPCR引物時,選擇跨內含子設計的引物可以使gDNA模板不能得到擴增,產物均來源于cDNA的擴增,這樣也就去除了gDNA污染造成的影響。
2. 引物長度
引物長度一般在18~30 nt之間,擴增產物長度盡量控制在 100~300 bp之間。
引物設計太短會導致非特異擴增,太長則容易形成二級結構(如發夾結構)。擴增產物太長不適于聚合酶進行反應,會影響到PCR擴增效率。
3. GC含量和Tm值
引物GC含量控制在40%~60%之間,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引發反應。正反向引物GC含量應接近相同,以便獲得相同的 Tm值和退火溫度。
Tm值應盡量在55~65℃之間,一般為60℃左右,上下游的Tm值應盡量姐接近,最好不超過4℃。
4. 引物3′端末端避免選擇A
引物3′端錯配時,不同堿基引發合成效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,當末位堿基為A時,即使在錯配的情況下,也能引發鏈合成,而當末位為T時,錯配引發效率大大降低。因此引物3′端盡量避免選擇A,最好選擇T。
若為探針引物,則探針5′端不能為G,因為即使單個G堿基與FAM熒光報告基團相連時,G也可以淬滅FAM基團所發出的熒光信號,從而導致假陰性的出現。
5. 堿基分布
引物中四種堿基的分布最好是隨機的,3′端避免超過3個連續的G或C,3個以上連續的G或C容易在GC富集序列區產生配對。
6. 引物設計區域應避開復雜二級結構。
擴增產物單鏈形成二級結構會影響PCR順利進行,可通過提前預測靶序列是否存在二級結構,盡量避開該區域設計引物。
7. 引物自身和引物之間應盡量避免堿基連續互補。
引物自身和引物之間不能有連續4個堿基的互補。引物自身不應存在互補序列,否則會自身折疊形成發夾結構,而影響引物與模板的復性結合。
上下游引物之間也不能存在互補序列,引物之間互補會產生引物二聚體而降低PCR效率甚至影響定量準確性。如果引物二聚體及發夾結構不可避免,應盡量使其△G值不要過高(應小于4.5 kcal/mol)。
8. 引物擴增的是目標特異產物。
qPCR檢測最終目的是了解目的基因的豐度,如果出現非特異擴增,定量會不準確。所以設計好引物后,需要對其進行BLAST檢測,在序列數據庫中比對產物的特異性。
(2)核酸提取/純化
核酸是一類具有復雜結構和重要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,主要由核苷酸單元組成。核苷酸是由磷酸基團、五碳糖和一種氮堿基組成的分子。這些核苷酸單元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在一起,形成長鏈,構成核酸的基本結構。在生物體中,核酸主要承擔著存儲和傳遞遺傳信息的重要角色,對生物體的生長、發育和功能發揮至關重要。抽提樣本中的DNA、RNA,為下游實驗提供高純度和高濃度的模板。
DNA樣本采集與保存的注意事項:
1 新鮮:新鮮樣本中受到內源性核酸酶影響相對最小,得到DNA質量相對更好。
2 適量:投入過多樣本,后續樣本裂解不充分從而影響DNA提取情況,還會引入過多雜質及內源性核酸酶。3 不同類型的樣本在采集與保存時會存在差異:
①動物組織保存時間:-20℃短期保存(1-3個月),-70℃長期保存;
②福爾馬林固定時間8-24h內為宜,樣本存放時間不宜超過1年;FFPE樣本保存溫度4℃,建議不超過3年。
③血液(全血):可使用不同抗凝劑的抗凝管進行采集和保存;避免反復凍融,4℃短期保存3-4天,-20℃下可最多保存2年,全血、白細胞、血凝塊、血清或血漿-70℃下長期保存。
RNA樣本采集與保存的注意事項:
RNA穩定性差,極易降解,主要是由于內源性核酸酶(ribonucleaseRNAase)的作用,
a.固體組織樣本的儲存溫度:長期儲存的新鮮冰凍組織和 OCT包埋冰凍組織應儲存于液氮中,冰凍組織切片或者用于DNA和RNA提取的冰凍組織應儲存在-80℃。經過福爾馬林固定的石蠟包埋組織及組織切片應儲存在室溫,在低于 27℃的環境下,并控制蟲患和濕度。
b.液體樣本的儲存溫度:對于液體樣本,包括血液和尿液,樣本里的各種成分應在儲存前分離,使得每一種成分能夠在最佳條件下儲存。全血、血清、血凝塊、非淋巴細胞和血漿樣本應儲存在-80℃。血沉棕黃層和白細胞應儲存在液氮中。尿液應儲存在-80℃或者液氮中。
c.細胞的儲存溫度:長期保存的細胞系應儲存在液氮中。氣相液氮比液相液氮儲存樣本更好。雖然液相液氮的溫度更低一些(-196℃),但氣相液氮的溫度(-150℃)仍在臨界溫度之下。對于需要但沒有條件使用液氮保存的細胞樣本,應至少儲存-80℃環境中。
(3)逆轉錄
逆轉錄(reverse transcription),是以RNA為模板合成DNA的過程,合成的DNA稱為cDNA。逆轉錄過程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RNA到DNA,與轉錄過程DNA到RNA的方向相反,故稱為逆轉錄,
RNA容易降解不易保存,為了方便后續的實驗與鑒定,酶促催化使RNA反轉錄為cDNA第一鏈。一條寡聚脫氧核苷酸引物先與RNA雜交,然后由RNA依賴的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相應互補的cDNA拷貝,后者能進一步用于PCR擴增。依據實驗的不同目的,針對cDNA第一鏈合成的引物可根據特殊的靶基因設計,或可用隨機引物與所有mRNA雜交。(4)PCR/RT-qPCR
PCR(聚合酶鏈式反應)是一種在體外快速、大量復制特定DNA片段的技術,其基本原理模擬了細胞內的DNA半保留復制過程。
DNA復制時,以親代DNA的兩條鏈分別作為模板,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,按堿基互補的原則合成兩條與模板鏈互補的新鏈,組成新的DNA分子,新形成的兩個子代DNA與親代DNA的堿基順序完全一樣。
PCR擴增原理主要為:①變性:PCR循環開始時,將含有模板DNA的反應體系加熱至90-96℃(通常為94℃),使DNA雙螺旋結構解旋成兩條單鏈,以便后續引物結合。②退火:降溫至45-65℃(典型值為50-60℃或針對特定引物優化的溫度),在這個階段,設計好的一對寡核苷酸引物與模板DNA單鏈上的互補序列結合。③延伸:在72-75℃條件下(通常為72℃),熱穩定DNA聚合酶(如Taq酶)從引物的3'端開始合成新的DNA互補鏈,沿模板方向進行延伸,生成新的雙鏈DNA分子。
通過電泳檢測擴增效果,并確認條帶大小與預期目標一致,必要時可通過測序驗證PCR產物的準確性。
RT-qPCR是指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,這里“RT”不是“實時”。與使用DNA模板的qPCR不同,RT-qPCR的起始材料是RNA,因此,在正常的qPCR擴增過程開始之前,實驗中包含一個逆轉錄步驟,將RNA轉換成cDNA。在基于染料的qPCR中,使用一種嵌入染料,在未結合時顯示微弱的熒光,當與dsDNA結合時增加到強熒光信號。SYBR® Green是最常用的dsDNA結合染料之一。熒光與存在的dsDNA數量成正比,能夠計算出原始模板數量,PCR過程中,擴增產物的熒光信號達到設定的閾值時所經過的擴增循環次數為Ct值,分析定量時目的基因Ct值取15-35較好,內參基因的Ct值一般在13-15左右較好。
最后根據實驗結果判斷Ct值、溶解曲線和擴增曲線等判斷數據是否可用,最后根據Ct值計算出樣本的表達水平差異倍數,再根據數據進行圖形繪制。(5)質粒提取/轉染
基因研究中常需要通過上調靶基因的表達來觀察表型變化。過表達 (Over-Expression,OE) 是上調基因表達最常用的方法,其基本原理是將目的基因構建到質粒或病毒載體中,導入細胞內使基因的表達量增加。
使用質粒法過表達外源基因具有簡便、成本低和實驗體系成熟等優點,因此大多數實驗室會偏向于使用質粒法。
首先需要構建質粒,轉化,擴增,提取及鑒定。質粒的構建可經公司購買得到,一般同時提供陰性對照菌液及質粒。
構建質粒:利用限制性內切酶消化獲得線性化載體,PCR 擴增制備目的基因片段,所用擴增引物需在其 5' 端添加同源重組序列,使用該引物擴增基因片段,擴增產物 5' 和 3' 最末端的序列分別與線性化載體兩末端序列完全一致。以線性化載體和基因擴增產物配制反應體系,進行重組反應,實現體外環化。
轉化擴增:在感受態細胞中轉化,并在含有抗性的固體培養基培養,挑取單菌落擴菌培養。
質粒抽提鑒定:擴增結束后可按照質粒抽提試劑盒對質粒進行提取。質粒提取的目的是去除 RNA,將質粒與細菌基因組 DNA 分開,隨后去除蛋白質及其它雜質,以得到相對純凈的質粒。按得到質粒 DNA 的量可將質粒抽提方法和試劑盒分為小提,中提,大提。小提簡便、快速,DNA獲得量在100-200ng/mL,適用于常規的載體構建;中提在小提基礎上進一步去除了菌液內毒素,DNA獲得量在0.7-1 μg/mL,適用于酶切、PCR、測序、連接、轉化、文庫篩選、體外翻譯、細胞轉染等;大提純化要求更高,使用配套純化柱,DNA獲得量在0.5-2 μg/mL,適用于慢病毒、腺相關病毒包裝,多數細胞轉染或其他需要大量質粒的實驗。
提取的目的基因過表達質粒和陰性對照質粒,進行測序 。將測序結果與目的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分析,后續進行質粒轉染。
(6)慢病毒轉染
慢病毒轉染是一種常用的基因轉導技術,它能夠高效地將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,通常不激活宿主細胞的免疫應答,這有助于維持長期穩定的基因表達,并且減少了宿主對轉染的排斥。
MOI(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),即感染復數,是慢病毒轉染中一個重要的參數,它指的是在轉染過程中病毒顆粒的數量與宿主細胞數量的比值。MOI值的高低直接影響了病毒的感染效率和細胞的存活率。在正式實驗前,需要進行預實驗以確定最佳的MOI值,以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。MOI值的設置通常從低到高,具體值需要根據目標細胞對病毒的敏感性、病毒載體的熒光強度以及實驗目的來確定。一般來說,較高的MOI值可以增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,但同時也可能增加對細胞的毒性。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MOI梯度,觀察細胞狀態和熒光情況,來確定較適宜的MOI值。細胞的良好生長狀態是達到高感染效率的保證,因此在感染時需要確保細胞處于健康狀態。不同細胞系和不同類型的病毒載體可能需要不同的MOI值,因此在沒有文獻參考的情況下,建議首先設置較大梯度的MOI進行預實驗。
轉染主要包括以下步驟:
①目標細胞的準備:
鋪細胞:將目標細胞種植在適當的培養容器中,使其達到50-70%的融合度。
細胞狀態:確保細胞處于健康狀態,沒有污染。
②感染過程:
調整病毒濃度:根據MOI值計算所需的病毒體積,并用適當的培養基稀釋。
添加病毒:將稀釋后的病毒液添加到目標細胞中,輕輕搖勻。
輔助感染:為了提高感染效率,可以添加輔助感染試劑,如Polybrene。
③感染后處理:
培養:將細胞在含有病毒的培養基中培養一定時間(通常為4-6小時)。
更換培養基:去除含病毒的培養基,更換為新鮮完全培養基。
④感染效率的評估:
觀察: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狀態,如果載體帶有熒光標記,可以通過熒光顯微鏡評估感染效率。
抗性篩選:如果慢病毒載體攜帶有篩選標記基因(如抗生素抗性基因),可以在感染后48-72小時通過加入相應的篩選劑(如Puromycin)來篩選出穩定表達外源基因的細胞株
⑤篩選穩定表達的細胞株:
根據篩選標記選擇合適的篩選劑濃度,進行細胞篩選。
篩選后的細胞需要擴增并進行進一步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。
(7)核酸分子雜交
核酸分子雜交是一種基于核酸分子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技術,用于檢測和分析DNA或RNA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似性。這項技術在基因組學、分子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。
核酸分子雜交的基本原理是核酸雙鏈之間的互補配對,即堿基對配對(A-T和G-C)。當一條單鏈DNA或RNA探針與其互補的靶序列接觸時,探針會與靶序列雜交形成雙鏈結構。這種雜交可以在液相(如溶液中)或固相(如膜上)進行。
主要步驟包括:
①制備探針:選擇合適的探針序列,通常是與靶序列互補的一段核酸序列。探針可以通過化學合成或酶促反應制備,并進行標記(如放射性標記或熒光標記)。
②樣品處理:根據實驗類型處理樣品,例如DNA或RNA的提取和電泳分離,或組織切片的制備。
③雜交反應:將探針與樣品一起孵育,使探針與靶序列結合。雜交條件(如溫度和鹽濃度)需優化以保證特異性和靈敏度。
④檢測和分析:根據探針的標記方式,利用相應的檢測方法(如放射自顯影或熒光顯微鏡)檢測探針與靶序列的結合情況,并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。
應用:
基因檢測:通過分子雜交技術,可以檢測基因組中的特定基因突變或變異,應用于遺傳病的診斷和研究。
基因表達分析:通過Northern雜交,可以分析特定基因在不同組織或細胞中的表達水平,幫助理解基因功能和調控機制。
基因定位:熒光原位雜交(FISH)技術可以精確定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,應用于染色體結構異常的檢測和基因組圖譜繪制。
病原體檢測:通過檢測病原體特異的核酸序列,分子雜交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感染性病原體。
關鍵詞:
銳格生物科技
所屬分類:
科研技術服務
留言咨詢